[1]麻宝斌,马晓杰.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双循环”培养模式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7).[2]何晖.专业学位改革中MPA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出路[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3]谷彦芳,宋凤轩.MPA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与改革深化[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3).[4]Wengang LU, Hongyan LIU. Countermeasures about the Strengthen and Improvement of MPA Education [C], 2012 Conference on Creative Education,Scientific Research,2012:969-974.[5]刘文祥.MPA 培养模式比较分析[J].当代继续教育,2013(17).[6]董克用,许光建,王春.立足实践]坚持创新]构筑有中国特色的MPA人才培养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综合改革的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1).[7]徐玉佩.当代中国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MPA)专业素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9).[8]郭昱.美国公共管理硕士(MPA)课程设置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轻工教育,2015(4).[9]卢文刚.暨南大学MPA教育,公共管理应用型人才开发的实践与探索[J].科技管理研究,2010(11).[10]陈振明.公共管理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科?(上)——漫谈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的学科基础[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6(2).[11]陈振明.公共管理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科?(下)——漫谈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的学科基础[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6(3).[12]刘天甜,张汝根.公共管理硕士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价值工程,2016(10).[13]张润君,董瑞.问题导向的公共管理硕士教育探析[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6(3).[14]杨述厚.关于我国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走出困境的对策[J].科技与管理,2004(6).[15]詹国彬.地方高校公共管理硕士教育发展新思路——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