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众创空间集群与产业链式发展模式 |
王莉雅,戴维奇 |
浙江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
|
|
摘要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激励下,我国众创空间近几年数量激增,但部分众创空间的运作并未达到预期。为了进一步发挥众创空间的作用,促进众创空间可持续发展,从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的视角切入,探究众创空间集群与产业链式发展模式的内在机制,为众创空间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
|
关键词:
众创空间
产业集群
产业链
发展模式
|
收稿日期: 2018-03-06
出版日期: 2018-04-25
发布日期: 2018-07-14
整期出版日期: 2018-04-25
|
[1]黄俊尧.互联网+创新2.0下的经济新格局[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5.[2]孟国力.北京“众创空间”区位选择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6(5):89-97.[3]卓晓宁.苏北地区“众创空间”的发展战略路径研究[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5(6):35-38.[4]黄世芳.众创空间与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基于欠发达地区的视角[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156-160.[5]吕力,方竹青,乔辉.众创、创业孵化器与产业发展[J].科技创业月刊,2015(13):21-25.[6]邵永新.关于众创空间的理论研究及思考[J].江苏科技信息,2016(6):4-7.[7]束云霞.众创空间在江苏的发展现状及典型案例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5(36):7-9.[8]王方.众创空间与高校图书馆服务的融合创新发展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1(4):96-99.[9]顾滢.众创空间发展与国家高新区创新生态体系建构[J].改革与战略,2015(4):66-69.[10]严旭.众创空间发展策略探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6(7):103-104.[11]王佑镁,叶爱敏.从创客空间到众创空间:基于创新2.0的功能模型与服务路径[J].电化教育研究,2015(11):5-12.[12]潘宏亮.资源聚合与深度交互耦合下科技型企业创新能力跃迁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41-46.[13]温铁军,谢欣,高俊,等.地方政府制度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苏州工业园区结构升级案例研究[J].学术研究,2016(2):82-89.[14]傅首清.区域创新网络与科技产业生态环境互动机制研究——以中关村海淀科技园区为例[J].管理世界,2010(6):8-13.[15]刘亮,吴笙.众创空间集群与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J].科研管理,2017,38(8):19-26.[16]李燕萍,陈武.中国众创空间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科技论坛,2017(5):12-18.[17]徐莉,方梓旭,张正午.我国众创空间研究综述[J].科技广场,2017(2):153-156.[18]张丹宁,付小赟,易平涛.沈阳市众创空间产业集群发展路径研究基于运营效率测度[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1):34-40. |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 |
|
|
Viewed |
|
|
|
Full text
|
|
|
|
|
Abstract
|
|
|
|
|
Cited |
|
|
|
|
|
Shared |
|
|
|
|
|
Discussed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