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吴霞.试述十八大后中国经济如何转型[J].中国商界,2013(10).[2]芮明杰,赵春明.战略性产业与国有战略控股公司模式[J].财经研究,1999(9).[3]江世银.区域战略性产业结构布局的模型建立和指标体系设计——兼论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战略性产业结构布局[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5(6).[4]赵玉林,张倩男.湖北省战略性主导产业的选择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2).[5]林平凡,刘城.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条件和培育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0,30(20).[6]熊勇清,曾铁铮,李世才.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成长环境:评价模型及应用[J].软科学,2012,26(8).[7]龚惠群,黄超,王永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规律、培育经验及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8]洪志生,薛澜,周源.新兴产业发展中商业模式创新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5(1).[9]张治河,潘晶晶,李鹏.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演化及规律探索[J].科研管理,2015,36(3).[10]林学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形成模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2).[11]李姝.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与对策[J].宏观经济研究,2012(2).[12]万丛颖,徐健.我国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评价[J].现代管理科学,2012(6).[13]袁象,陈智.上海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路径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5(1).[14]王利政.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1(1):12-15.[15]王佳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阶段及发展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04.[16]张烁,程家瑜.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阶段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1(6).[17]王开科.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阶梯式”发展路径选择——基于马克思资源配置理论视角的分析[J].经济学家,2013(6):21-29.[18]余雷,胡汉辉,吉敏.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网络发展阶段与实现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8).[19]石秋艳,宁凌.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阶段的判定[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6).[20]余江,张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过程和培养机制初探[J].科技促进发展,2012(1).[21]熊勇清,刘凡.新兴产业发展阶段、成长导向与稳健性评估——以光伏、风电、光热产业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15(8).[22]熊勇清,黄健柏.光伏产业困境摆脱和市场的协同培育[J].改革,2013(12).[23]PCAST.Powerful partnerships:the federal role in inernationanl cooperation on energy innovation[R].PCAST Report,1999.[24]BRUCE T LAMONT,CARL R ANDERSON.Mode of corporate diversification andeconomic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5,28(4).[25]张林格.三维空间企业成长模式的理论模型[J].南开经济研究,1998(5):45-49.[26]王丹,王玉.中国企业成长的均衡性及其类型[J].经济管理,2008,30(7):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