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科技创业月刊, 2017, 30(22): 66-68     doi:10.3969/j.issn.1672-2272.2017.22.021
  创业人才与教育 本期目录 | 过刊浏览 | 高级检索 |
文理融合工作室模式对民族院校创新人才的培养
朱学慧1,李享元2,谢水清2
1.中南民族大学 教学实验中心;2.中南民族大学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下载:  PDF (677KB) 
输出:  BibTeX | EndNote (RIS)      
摘要 全国进入脱贫攻坚阶段,而大部分贫困地区都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怎样为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培养创新人才,是民族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中南民族大学在生源文化背景和学科基础差异大情况下,采取文理融合的创新工作室模式,根据兴趣和特长分流学生到相关专业实验室及工程技术中心,参与科研项目。在创新培养模式中,联合文理专业学生共同组建创新工作室,从文理融合层面来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学生,近年来在中南民族大学取得了比较好成效。
服务
把本文推荐给朋友
加入引用管理器
E-mail Alert
RSS
作者相关文章
朱学慧
李享元
谢水清
关键词:  文理融合  创新工作室  创新人才  人才培养    
收稿日期:  2017-09-12                出版日期:  2017-11-25      发布日期:  2018-07-05      整期出版日期:  2018-07-05
引用本文:   
朱学慧,李享元,谢水清. 文理融合工作室模式对民族院校创新人才的培养[J]. 科技创业月刊, 2017, 30(22): 66-68.
链接本文:  
http://www.zgkjcy.com/CN/10.3969/j.issn.1672-2272.2017.22.021  或          http://www.zgkjcy.com/CN/Y2017/V30/I22/66
[1]李艳洁,葛金龙.建设文理交融开放实验室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17(4):1-2.
[2]李德昌.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内在融合的理性探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2-96.
[3]刘国华.文理融合培育师范大学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基于《教师科学素养》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169-170+173.
[4]肖小玲,张军民,游开明.“大教学观”视域下的文理融合与“全人”培育[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4):65-66.
[5]张会军,尚晓明.美术学学科的跨界、融合和交叉发展——以湖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美术学科建设为例[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5,36(6):61-65.
[6]洪波,胡申才,曾万勇.理工课程中人文素质养成教育实践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5(3):61-65.
[7]陈利根.高校文理学科教育相互渗透、融合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以及一些问题的思考[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1999(1):87-92.
[8]李响.日本国立大学创办文理融合的院系[J].世界教育信息,1998(4):24.
[9]彭东来,吴磊,尹志刚,等.在全校选修课教学中文理融合培育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6):44+49.
[10]骆方,郝若平.文理交融、学科交叉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从科学与人文健康融合的角度阐述学科发展的趋势[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2):39-40.
[11]张富良.淡化传统文理工学科观念促进人文与自然科学融合[J].中国高等教育,2000(9):17-19.
[12]赵慧玲,白莹,王素莲,等.融合文理科学发展,发挥文科物理的素质教育功能[J].中国外资,2012(8):281-282.
[13]刘慧,徐长雨.数字媒体实验室融合文理交叉,学、产、政三螺旋创新教学研究[J].艺术教育,2014(7):203.
[14]段继红,王桂华.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的重要性及路径[J].经济师,2011(12):12-13.
[15]石菲菲.民族高等院校民族文化认同与人际关系的辩证探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3):84,149.
[16]李丰春,赵金元,张立辉.民族地区高等院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调查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31(9):253-257.
[17]李琳,张道洪,张爱清.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民族高等院校的初步探索[J].广东化工,2015,42(10):198,208.
[1] 袁艺洲. “互联网+”背景下民族地区人才培养探析[J]. 科技创业月刊, 2018, 31(3): 66-68.
[2] 肖斌.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养途径探析[J]. 科技创业月刊, 2018, 31(3): 86-87.
[3] 左琳琳,刘强,王欣兰. 基于“双创”人才培养的对分课堂混合教学研究[J]. 科技创业月刊, 2018, 31(3): 91-93.
[4] 赵岩松,崔江涛,朱伟. 专业认证下创新创业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科技创业月刊, 2018, 31(2): 91-94.
[5] 杨弘,李凯旭,于善波. 地方高校经济数学课程分层教学改革研究[J]. 科技创业月刊, 2018, 31(2): 102-104.
[6] 张芳. “互联网+”时代应用型国贸人才需求与培养策略[J]. 科技创业月刊, 2018, 31(2): 105-107.
[7] 陈庆,许为宾. 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与应用型人才培养[J]. 科技创业月刊, 2018, 31(1): 69-71.
[8] 于莉莉,张磊,孟凡波.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创新人才能力培养研究[J]. 科技创业月刊, 2018, 31(1): 87-89.
[9] 杨铭,张然. 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J]. 科技创业月刊, 2018, 31(1): 90-92.
[10] 徐一娉,代成成. 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 科技创业月刊, 2018, 31(1): 93-95.
[11] 王治,杨勇. 高校BIM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科技创业月刊, 2017, 30(23): 61-63.
[12] 马勇,张梦,周霄,祁华清.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J]. 科技创业月刊, 2017, 30(23): 47-49.
[13] 张玉,袁金娟.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 科技创业月刊, 2017, 30(23): 58-60.
[14] 王美云. 学科竞赛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探析[J]. 科技创业月刊, 2017, 30(21): 73-75.
[15] 杜晖,熊艳芳. 湖北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及人才培养研究[J]. 科技创业月刊, 2017, 30(21): 79-81.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