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科技创业月刊, 2025, 38(4): 120-127     doi:10.3969/j.issn.1672-2272.202411102
  数智创业 本期目录 | 过刊浏览 | 高级检索 |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组态路径研究——基于中国31个城市的模糊集定性分析
胡琮浩;杜雅琼
(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下载: 
输出:  BibTeX | EndNote (RIS)      
摘要 智慧城市建设以其数字化和智能化特性,为城市社会治理带来新范式,也有助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基于TOE理论框架,以中国27个省会城市和4个直辖市共计31个城市为研究样本,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从技术,组织和环境3个方面,选取6个条件变量,探索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路径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智慧城市建设呈现多因素驱动的特点;大数据发展水平、财政资源投入和数字化发展环境是推动高水平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条件,通过分析,进一步提出了3种高水平智慧城市建设路径,分别为“技术一环境”联动型、“组织一环境”驱动型、均衡发展型。基于此,为推动智慧城市高水平建设,政府要重视条件间的联动匹配关系,构建技术为支撑、多因素驱动、多维度发展的体系架构。同时要探索数字城市发展的多种模式,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的运行机制畅通。
服务
把本文推荐给朋友
加入引用管理器
E-mail Alert
RSS
作者相关文章
胡琮浩;杜雅琼
关键词:  智慧城市  驱动路径  组态视角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fsQCA)  TOE理论    
               出版日期:  2025-04-25      发布日期:  2025-04-25      整期出版日期:  2025-04-25
ZTFLH:  F49  
  D63  
作者简介:  胡琮浩(2000一),男,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管理,城市治理;杜雅琼(1990一),女,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城市治理。
引用本文:   
胡琮浩;杜雅琼.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组态路径研究——基于中国31个城市的模糊集定性分析[J]. 科技创业月刊, 2025, 38(4): 120-127.
链接本文:  
https://www.zgkjcy.com/CN/10.3969/j.issn.1672-2272.202411102  或          https://www.zgkjcy.com/CN/Y2025/V38/I4/120
[1] 张立华,孙宇轩,吴美清. 数字科技与智慧城市耦合协调空间格局及演变特征研究——来自全国102个智慧城市经验数据[J]. 科技创业月刊, 2024, 37(9): 144-152.
[2] 彭波,刘雯聪,张辰星,王林,赵晚怡. 基于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J]. 科技创业月刊, 2024, 37(7): 114-120.
[3] 周思彤,李子然,张立华. 数字经济发展与智慧城市建设耦合协调研究——基于中国98个试点地级市的面板数据[J]. 科技创业月刊, 2024, 37(12): 133-140.
[4] 张立华,李瑞玲. 数字科技对新型智慧城市的影响效应研究——来自中国102个智慧城市经验数据[J]. 科技创业月刊, 2024, 37(10): 97-103.
[5] 翟怀技. 青岛市智慧城市建设现状及路径优化研究[J]. 科技创业月刊, 2023, 36(4): 96-99.
[6] 胡志明,刘畅,张辰悦. 智慧城市背景下社区数字化建设研究——基于金华市的调研[J]. 科技创业月刊, 2023, 36(12): 78-82.
[7] 张萍,倪逸彬,陈帆. 浙江省智慧城市效率测度与评价[J]. 科技创业月刊, 2023, 36(1): 10-16.
[8] 黄恒振. 智慧城市PPP运作模式构建研究[J]. 科技创业月刊, 2021, 34(7): 26-29.
[9] 刘喆,刘书. 基于AHP的东北地区智慧城市建设影响因素分析[J]. 科技创业月刊, 2020, 33(8): 57-60.
[10] 谭晓林. 智慧城市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探析[J]. 科技创业月刊, 2020, 33(3): 32-39.
[11] 王静,董晓娟. 智慧城市建设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研究[J]. 科技创业月刊, 2019, 32(3): 123-125.
[12] 张丽婷. 物联网在创新驱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研究[J]. 科技创业月刊, 2018, 31(9): 138-140.
[13] 郭兴旭,曾小艳. 智慧城市在国内发展现状及其对武汉信息产业推动研究[J]. 科技创业月刊, 2018, 31(6): 106-108.
[1] . [J].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in Science & Technology, 2018, 31(1): 65 -68 .
[2] . [J].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in Science & Technology, 2018, 31(3): 47 -49 .
[3] . [J].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in Science & Technology, 2017, 30(22): 38 -42 .
[4] . [J].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in Science & Technology, 2017, 30(24): 46 -47 .
[5] . [J].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in Science & Technology, 2018, 31(8): 33 -35 .
[6] . [J].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in Science & Technology, 2018, 31(8): 120 -127 .
[7] . [J].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in Science & Technology, 2018, 31(8): 128 -131 .
[8] . [J].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in Science & Technology, 2018, 31(11): 34 -36 .
[9] . [J].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in Science & Technology, 2020, 33(2): 13 -15 .
[10] . [J].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in Science & Technology, 2019, 32(6): 120 -123 .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