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艳洁,葛金龙.建设文理交融开放实验室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17(4):1-2.
|
[2] |
刘国华.文理融合培育师范大学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基于《教师科学素养》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169-170+173.
|
[3] |
肖小玲,张军民,游开明.“大教学观”视域下的文理融合与“全人”培育[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4):65-66.
|
[4] |
洪波,胡申才,曾万勇.理工课程中人文素质养成教育实践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5(3):61-65.
|
[5] |
陈利根.高校文理学科教育相互渗透、融合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以及一些问题的思考[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1999(1):87-92.
|
[6] |
张静.基于课程群融合的“数字信号处理”教学研究——以湖北文理学院为例[J].韶关学院学报,2015,36(8):91-94.
|
[7] |
刘慧,徐长雨.数字媒体实验室融合文理交叉,学、产、政三螺旋创新教学研究[J].艺术教育,2014(7):203.
|
[8] |
段继红,王桂华.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的重要性及路径[J].经济师,2011(12):12-13.
|
[9] |
李丰春,赵金元,张立辉.民族地区高等院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调查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31(9):253-257.
|
[10] |
谭学才,黄钦.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民族高等院校理工类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探索与实践——以广西民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为例[J].高教论坛,2015(1):19-21+25.
|
[11] |
刘文光.民族高等院校突发事件预警机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5):36-42.
|
[12] |
金清,李官浩,梁成云,等.地方民族高等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4):4536-4538.
|
[13] |
李琳,张道洪,张爱清.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民族高等院校的初步探索[J].广东化工,2015,42(10):198+208.
|